在秦皇島這座濱海城市的主城區,有一座“書簡”造型的建筑格外顯眼,這就是承載了秦皇島3000年歷史與文明的秦皇島市檔案館。該館位于秦皇島市海港區建設大街與海陽路交叉口東南角,2008年開工建設,2010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地下一層,地上九層,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項目按照國家檔案館建設標準中“市級一類檔案館”標準設計建設。
秦皇島市檔案館在設計上將功能與形象有機結合,大樓外觀豎向仿“古書簡”的造型莊重大方,樓體正面兩側的“中國檔案”行業徽標和“秦皇島檔案”銅質浮雕即古樸凝重又不失現代氣息,檔案神韻油然而生。外部鉆石五邊形和內部穩定三邊形設計不但使建筑結構安全穩固,更以其獨特的審美與理念成為秦皇島市的地標性建筑之一。這座宏偉建筑正是由秦皇島海三建設集團承建。
知過去 明今朝 展未來
秦皇島市檔案館內比較珍貴的館藏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的房契地契及分家單,日軍占領山海關時期的相關圖片。
建國后檔案主要有:市直機關、團體、事業、撤并企業單位形成的檔案、市委常委(擴大)會議紀要,市委常委黨委會、秘書長主任辦公會、市長辦公會等會議記錄。
比較有特色館藏檔案有:反映秦皇島市改革、建設、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檔案,如旅游景點、名人手跡、文化名人檔案等。
館藏各種特色資料主要有:《大藏經》414本、《大清一統志》、《永平府志》、《臨榆縣志》、《昌黎縣志》、《盧龍縣志》,《撫寧縣志》、《北戴河海濱志略》、《山海關志》、《秦皇島市大事記1948-1984》等,還有比較珍貴的有《大公報》、《解放日報》。
保護檔案功在當代、傳承文明利在千秋。
秦皇島市檔案館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生力軍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儲藏地,記載了各種不加修飾的歷史事件,維護著黨和國家歷史真實面貌,在承擔“存史、資政”的同時,用更有效的文化服務和更優質的文化產品,向社會展示了其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文化魅力,在城市社會文化體系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在新形勢下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做出新貢獻,創造新業績。
秦皇島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城市歷史源遠流長,秦皇島市檔案館正在爭創“最美檔案館”的路上步履矯健、意氣風發,這座建筑沐浴著深化改革的春風,陪伴著渤海灣畔的這顆明珠,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撰稿人/集團一分公司工程師 張海寧
核稿人/集團一分公司辦公室主任吳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