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報業大廈
迎賓盛景,宴請八方之客
迎賓路,是這座城市的中軸線。北接秦皇島火車站,南連人民廣場。顧名思義,這條路的初衷就是迎接小島來客,向客人展示主家最好的一面。坐落于此的報業大廈,為這條路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報業大廈主樓是風帆造型,裙樓為航船造型,整體面朝南方大海,取揚帆起航之意。建成至今,已然秦皇島經典地標之一。
櫛風沐雨,不辭建設之艱
報業大廈于2003年破土動工,于2006年底竣工,總面積近20000㎡。由主樓和裙樓組成。主樓建筑地上十八層,地下二層;裙樓建筑地上四層。獲得河北省建筑工程安濟杯獎。
該工程具有基坑深、結構復雜、外墻做法多樣等特點,在那個CAD還沒普及的年代,對當時的施工人員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基坑深度14.6米,時至今日也是比較少見的深度,大體積混凝土筏板達1.6米厚。關乎到結構穩定和施工人員安全,每一道工序都要經過嚴謹的計算。大廈平面圖是由六個橢圓形構成,結構比較復雜,對放線的精準度有極高的要求。對于關鍵節點尺寸,施工人員多次進行核算,力保做到零誤差。外墻由噴塑鋁板、鋼掛石材和玻璃幕墻組成。尤其是玻璃幕墻,由于墻面造型是弧面,玻璃尺寸各異,每一塊玻璃都有它專屬的位置,這更是考驗施工人員的細心和耐心。
經歷了四個寒冬酷暑,報業大廈終于完美呈現在市民眼前。也許人們現在看到的只是大廈優美的線條,靚麗的造型,但只有工程人才清楚,大廈的“背面”有太多的東西。有寫滿計算公式的草稿紙,有做滿標記的工程圖;有鬢角生出的白發,有額頭加深的皺紋;有曬的燙手的鋼筋,也有冰的刺手的管道......大廈建完,他們甚至沒來得及欣賞,就又奔赴下一個工地。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們有著一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豪氣。
報業大廈項目部是海三建設集團的一個縮影。海三集團秉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志向,背負起社會責任感,不畏艱辛,不懼挑戰,以高尚人民,創優質產品,為社會為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宣傳發聲,響窮秦皇之濱
說起報業大廈,不得不提《秦皇島日報》,它是由秦皇島市委主管主辦,1956年經由中共河北省委批準正式創刊。多年來一直秉持辦報宗旨,堅定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忠實地記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竭誠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為全黨工作大局服務,做黨和人民得心應手的輿論工具。國家政策、時事新聞、精神文明建設在這里傳播,政策執行、基層實務、人民群眾生活在這里記錄。
如今,報紙的編輯、印刷、出版和發行就在這報業大廈里進行。
他是黨的宣傳陣地,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前線。
他是小島發展人民生活的記錄者,更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見證者。
他是報業人的守望者,堅持以傳統方式-報紙為宣傳發聲。
他是報業人的燈塔,指引一代代報業人投身其中為人民服務。
迎風起航,不墜青云之志
報紙,是近代以來最主要的宣傳工具,為黨的誕生、革命的勝利發揮過重要作用。乘著深化改革之風,報業的發展也隨之揚帆起航。但近幾年,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新媒體對傳統報業有了較大的沖擊。微博、短視頻等平臺讓人們獲得訊息的途徑變多、變快,這也是如今快節奏生活下的必然產物。一度以為報紙已經消失在了大眾視野,直到某個平常的一天偶然間注意到了門衛的桌上擺著的一打厚厚的報紙。原來這個行業一直在發光發熱。
在午后的閑暇時光,我們不妨沏上一盞熱茶,展開一份報紙,品味下久違的書墨氣息,感悟下文字的力量。讓快節奏的腳步稍稍佇腳停歇,等一等被落在身后的恬靜生活。
其實,報紙的地位一直是不可撼動的。尤其是黨媒,他代表著權威,能讓我們在紛亂的訊息中分辨是非對錯。文字的記錄從甲骨、石板、竹簡、絲帛到紙張,千年前延續至今,一脈相承。即便是數字化時代的今天,紙張的文字記錄也是不可或缺的。相信報業一定能夠跟上時代步伐,開拓創新,讓行業更上一層樓。
報業大廈昂首站在那里,面向大海,揚起風帆。他將載著海三集團建設者的勞動成果,載著海三人與報業人的社會責任感,載著時代使命,迎風起航,駛向更美好的明天。
撰稿人/集團總公司質量處工程師田新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