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古人有著不同的詮釋,既是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凌云壯志,又是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奉獻,也是蘇軾“博觀而取約,厚積而薄發”的堅持不懈,它是一體又是多元的。她之所以從事她現在的工作是受到長年在外地修路建橋的外祖父的影響,對建筑產生的興趣萌芽也是教她在老式泛黃圖紙上圖畫的時候開始。
時光荏苒,轉眼到大學報考專業的時候,身邊會出現質疑和否定的聲音“女孩讀建筑以后不好就業”“她吃不了這個苦的,她以后會后悔的”,也許是趁著年少輕狂的犟勁兒,她還是毅然的報了建筑專業,初到大學的新鮮勁兒還沒意識到往后的日子有多苦,自學識圖算量,整整三個月才把她的第一套圖學會,她給母親打電話說“媽,我做夢都在算那梁受力筋到底錨固多長”是苦但也是充實的,也算是應了“撥云見日終有時,守得云開見月明”這句話吧。
可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在她剛進入公司自認為有些學習基礎并不一無是處的時候,擺在她面前的鋼結構給她上了一課,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一切都是紙上談兵罷了。她慌了,但是她時常想起她外祖父的那句話“事情能不能成功,要看你下的功夫夠不夠”就這么熬過了三個月的白天工作晚上下班學習的日子,當困難再次擺在你面前的時候,就顯得得心應手了。
建筑行業流傳著一句老話兒叫“賺錢不賺錢,全靠預算員”,這是個靠攢經驗的活兒,一個優秀的預算員能夠為了在不影響商品質量的情況下降低成本,為企業獲取更多利益。從投標開始,到進一步簽合同,再到工程施工,以及最后的竣工結算等工程項目實施的全過程階段,都應秉著認真謹慎、精益求精的態度,不丟項不落項,盡量做到“零出錯”。
越來越多的建筑企業轉型,改變人們的刻板印象,建筑不再是傳統的是梁、板、柱混凝土現澆,而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往裝配式工程發展,完成疊合板、剪力墻、預制柱和預制梁,去施工現場“搭積木”,節約了成本、也壓縮了工期。 她在裝配式預算上也是下了好些功夫,她常常盯著圖紙一動不動,時不時的抬一下頭看下電腦,也不知道在計算著什么,別人對她的評價大多是“她算量算的太細了”“她結算數據極少出錯“她圖表做的不錯,圖表最能直觀地說明問題”“她做事有條有理,從不糊弄”,雖是個新人,但也為公司做了大大小小十幾個項目,完成了幾萬方的產值,初聽到對自己肯定的聲音心里必定是暗喜的,她把工匠精神作為衡量工作的標尺,做到了對工作執著,對事情負責。
這是一個來自剛踏進社會不久的年輕人的自述,平凡的職位,沒有過多工作經驗,但這并不影響她的工作態度,因為工作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把平凡做到極致才能體現它的不凡。放棄很容易,但,堅持最難得。
選送單位/海三制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