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之魂,存于匠心”建筑先鋒李衛強
——把每個工程都做成精品
2021年,剛剛過完春節,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秦皇島市高家嶺村的大地,映入眼簾的,是由數百輛挖掘機和渣土車輛烘托出的、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絲毫感覺不到冬季的寒冷。未來這里將崛起一座擁有1200張床位的京津冀區域醫療中心-北京第三醫院秦皇島醫院。這個項目工期緊,質量標準高,現場鋼結構作業量大,自進場以來,數百輛挖掘機晝夜施工,順利完成了七通一平的場地工作。為了保證項目的質量與安全,項目經理李衛強從未有過絲毫松懈,家里年紀尚幼的孩子,正是需要大量關愛的時候,但自項目開工后,為了更好地督導整個工程有序進行,他毅然將“臥室”搬到了項目現場,同工人一起朝起日落,“工地就是我家”這是李衛強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個皮膚黝黑、長相斯文,頗具書生氣、一笑露出潔白牙齒的他,在工地每個角落,處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天的項目早課“安全教育”對于整日和鋼筋、水泥、木楞、模板打交道的建筑工地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刮風下雨,在安全教育宣講臺上,每日早上6點,肯定能看到一個手持大喇叭,面面俱到卻又異常嚴厲的他。從每天早會結束后的日常安全教育宣講,從作業中的安全隱患,到告知、應會、杜絕違章作業等等,他時刻在一線進行指導。
晚上10點,在施工現場,還有一個孤獨的背影在巡查,他看到工人正在切換著平、立、仰、躺各種姿勢,焊接工作需要“快”、“準”、“穩”。移動、重復手頭的焊接工作,移動、重復手頭的焊接工作......,周邊的空氣因為高溫的焊接作業也變得溫暖起來,為了確保移交工作面給鋼結構,工地實施了24小時兩班倒制度,人停機不停,他讓項目其他管理人員各自回家,而他卻依然堅持到看到最后一名工人安全回家,才回到自己的寢室,這時,星星悄然離開,天邊泛起了微微的白光。
這就是一個70后項目經理李衛強,自2001年畢業以來,參加工作20余年,取得了國家級工法一項,國家級專利一項,在國家級刊物《建筑技術》及《建筑工人》上發表過《超高結構大跨度梁支模體系》、《滲透結晶防水的施工工藝》等多篇文章,一級建造師,高級工程師,現擔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秦皇島醫院工程建設的項目經理。
從剛出校門的學習理論,到實際工作中的創造實踐,從基層員工到中層干部,從嚴格執行國家規范到創新提高工藝標準,42歲的李衛強用了21年,21年的技術儲備,21年的積累,21年的匠心,所謂“十年磨一劍”,李衛強用21年蓋了一座座匠人的豐碑。
“質量就是生命,工匠精神就是靈魂,把每一個工程都做成精品”這句話是他在施工現場說的最多的。他還經常說:“在項目工程管理中,1%的疏漏將導致100%的危害,如果把項目比作一臺機器,各環節運作就像發動機齒輪,必須緊緊咬合,項目運轉就需要每個崗位相互配合,而我的工作就是做一枚齒輪軸,讓項目工程平穩順利的轉動,確保項目的完美呈現和美好交付”。
選送單位/集團一分公司